考研教育学基础讲义6.1:课程与课程理论

2012/10/16 16:27:49 来源: 网络
分享:

  课程与课程理论

  一、课程的含义 有几种:★★★

  (一)课程即教学科目(斯宾塞)

  缺点: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,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,忽视学生心智发展,情感陶冶,创造性表现等。

  (二)课程即学习经验(杜威)

 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。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。

  缺点:在实践中很难实行,且太宽泛。

  (三)课程既文化再生产(鲍尔斯和金蒂斯)

 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,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,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。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。

  缺点:是幼稚的。

  (四)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(弗雷尔)

 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,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。

  缺点:过于天真

  我觉得袁振国的定义比较好:

  课程——是一个发展的概念,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、内容、范围、分量和进程的总和,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。

  二、课程理论流派★★★

  (一)经验主义课程理论(杜威)

 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

 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。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,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,为中心和目的。

 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。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。

  (二)学科主义课程论

  1、要素主义(巴格莱)

 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,课程应给学生提供风化的,有组织的经验,即知识。

  永恒主义(赫钦斯)

  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,他推移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,使人与人联系起来,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首要的。首先是古典书籍。

  (三)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(布拉梅尔德)

  课程不应该帮住学生适应社会,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。

  1、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

  2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

  (四)存在主义课程论(奈勒)

 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需要来决定。

  人文学科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。

  (五)后现代主义课程论(多尔)

  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。

  1、丰富性richness 体现了开放性。

  2、循环性recursion 旨在发展能力

  3、关联性relation 教育上的关联;文化方面的联系。

  4、严密性rigor 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。

 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,达438w,考研热度依旧火热!如何备战2025考研?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?在职考生如何备考?考研知识点繁多,择校困难大,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。网课面授多项选,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!

中间广告图.jpg

活动专题